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15.4%。当前,助餐服务已在庞大老年人群中形成需要。
老年助餐服务,不只是部分老年人的“日常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各地如何开展好老年助餐服务、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如何实现老年助餐服务的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人民网记者前往多地进行了采访。
老人正在长者食堂里用餐。人民网记者符武平摄
织密助餐网络,就近多元供给
走进辽宁省沈阳市文安路社区食堂,饭菜香味扑鼻而来。“岁数大了,买菜做饭太累,来食堂打包回去跟老伴一起吃,省事还好吃。”89岁的蔡大爷一边打包饭菜,一边笑着说。食堂中午11点准时开餐,他每天都来打两份饭菜带回家。
“这里每天都有100多人就餐。一般每餐一荤两素,每周二、周四提供特色餐点,有包子和饺子。”食堂负责人王欢介绍,“收费标准为普通居民13元,60岁以上90岁以下的老人10元,90岁以上及特殊人群家庭免费。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我们会送餐上门。”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阜成路的白女士一家也是老年助餐的受益者。“我母亲93岁,我66岁,我们基本都是在老年驿站订餐。”她告诉记者,“吃了两三年了,搭配科学营养,送上门还是热乎的,蛮好。要是菜品再多样化一些就更好了。”
经过多年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推展开,赢得了不少老年人的好评,但也存在一些短板,菜品单调就是其中之一。采访中,老人们也反映了当前老年助餐服务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饭菜不够软烂;开餐时间未充分考虑老年人作息特点;供餐频次太少;助餐点少,分布不合理,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就近就餐的需求。
“建议新增老年食堂”“加快老年食堂建设”……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各地网友纷纷留言,建议织密老年助餐点网络,为千家万户解决好后顾之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要“扩大老年助餐服务”,各地积极探索老年助餐扩面提质。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打造了“甘心永助”助餐服务网络,以老年餐集中配送中心为主渠道,社区老年服务驿站老年餐桌为辐射,社区餐饮企业、地区单位食堂为补充。街道引入服务优、口碑好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和餐饮企业,让老年人能够自主灵活选择物美质优、营养科学的餐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每月对助餐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全程监督留痕,切实守护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海南省海口市在增设长者饭堂或助餐服务点的基础上,试点在小区设置取餐点,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低龄老人等人群成立志愿队伍开展送餐,为不便到长者饭堂就餐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辽宁省沈阳市文安路社区食堂则按照老年人的需求采购食材,为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配餐,例如,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无糖健康餐,为高血压患者推出低盐低油餐,让老年群体吃得更健康。
拓展服务功能,兼顾身心健康
“来了只能吃饭、聊天、看电视,多少有点单调了。”68岁的李先生说出了不少老年人的心声。这题怎么解?
“根据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按照15分钟就餐服务圈对老年助餐服务布局进行优化。”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杜丽介绍,今年将对已建成的社区老年食堂提档升级。除研发更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餐食外,还要健全各类服务、娱乐设施,织密民生服务网络,辐射覆盖更多周边社区和居民,着力创造高品质助老生活。
助餐点增加的同时,服务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台上唱戏,台下打牌。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东风社区、兴杨社区的长者食堂,十分热闹。食堂运营公司总经理孙俊介绍,食堂会举办活动来聚集人气、扩展客流。兴杨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国联介绍,考虑群众需求,长者食堂还将适时推出“一老一小”优惠套餐,让孩子也能随老人一起用餐,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在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南辽村的“幸福之家”老年助餐点,老人们不仅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还能看电影、看一些小病。
“把就餐服务植入老年社交、休闲、娱乐、康养场景,让老年人用餐更开心。同时培育优质服务品牌,指导就餐网点进行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和智能化服务,支持老年就餐连锁化运营。”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崔玮介绍,通过机构让利润、政府补空间等多种支持方式,可兼顾老年人就餐需求和市场主体经营利润,让老年人用餐更舒心。
各地创新打造“助餐+”服务模式,在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嵌入”多项服务功能。
多元筹资开源节流,推动可持续发展
“‘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服务区的主要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菜品售价往往较低,再加上客流不稳定、送餐成本高等问题,大家普遍存在运营压力大、入不敷出,不知道能坚持多久的困境。”走访中,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老年助餐服务不仅要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还要解决营收平衡这一制约规模化建设、关系可持续运营的难点痛点问题。
“长者食堂从开办到实现正常运转,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孙俊介绍,食堂会通过提高运营品质、做市场化拓展等方式吸引周边居民来“开源”。这样下来,加上每年20万元到40万元的财政补贴,勉强可达到收支平衡,缺的钱由企业补齐。怎么补?孙俊的答案还是“开源”——企业面向周边社区发展“银发经济”增加收益,以此减轻惠民工程的财政压力。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南辽村的“幸福之家”的运营也得益于“开源”。南辽村“幸福之家”由挂点帮扶单位江西省肿瘤医院牵头出资,外加各级政府支持、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建成。为了保障“幸福之家”的运营,医院为村里租下农户自留地10年,用于建设稻谷烘干大棚。目前大棚已建成两期,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12万元收入,加上村集体其它收入,可确保“幸福之家”的日常运作。
据东乡区民政局副局长徐阿玲介绍,为推动老年助餐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形成了“五个一点”的工作方法,即老百姓自己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村集体经济给一点、驻村帮扶队帮扶一点,乡贤等爱心人士捐赠一点。针对较为偏远且人口不集中的村庄,则设有邻里互助的模式。参与邻里互助的家庭,会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
为老年助餐点“减负”,需各方一起出力。“食堂的打饭、勤杂、保洁都由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完成,社区还牵头链接了一批爱心企业家、社会组织到食堂捐赠。”江苏省阜宁县东风社区党委书记吉佳兰说,这为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
运营方自己也得想办法。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新市场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赵国成分享了自己的节流方法:直接找菜农订货,不通过中间商,菜品价格就下来了,可以节省不少成本。赵国成还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在房租和水、电、燃气上给予老年助餐点优惠,帮助减少一些成本。
从社区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变,面向所有人群开放服务,是解决老年食堂成本过高的又一办法。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老年助餐点除了提供小碗炒菜、营养蒸菜之外,还提供小炒点菜服务,可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此外,食堂还面向周边机关单位或企业机构提供团餐服务;运营方针对社区上线小程序购物平台,销售公司供应链体系的生态农产品增加收入。
老年助餐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的协同机制。多地在实践中探索也形成了乡贤、企业爱心资助、委托企业运营等多种可持续运营模式,同时鼓励干群志愿服务,实现了运营成本、群众负担“双减”,让老年助餐点不仅能开起来,更能持续开下去。
您家附近有老年助餐点吗?关于老年助餐服务线上配资门户网,您有哪些期盼和建议?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您还有哪些好主意?欢迎来人民网《人民建议》聊聊。(胡全超、施云娟、彭姝婷、孟竹、李世奇、祝龙超、邱宇哲、周梦娇、李途遥、黄睿靖、李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