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一年实盘股票配资平台。
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300家。从城市来说,上海是无可争议的人工智能产业重镇之一。
但不为常人所知的是,这条赛道,上海已经布局40年。
1983年10月,在上海市编制的科学技术长远规划中,“人工智能技术”便是17个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
与人工智能并列为三大先导产业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同样也是上海早已落子的战略布局。
如果把上海的高科技产业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回望这棵树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有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持久付出,还有壮士断腕、换道超车的信心志气。
成为“工业第一城”
在人们印象中,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工业重镇。
但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上海纺织业与机械制造业之比还是10:1,这座城市的工业底色,其实是单调的、偏“轻”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上海机械制造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60年,机械制造产业占工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1.43%,远高于纺织业。
1962年,上海建成投产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此前世界上只有美、苏两国拥有这种万吨水压机。可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也是中国拥有自己的重工业体系的标志之一。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工业中心。
那时,这座城市拥有年产150万吨的炼钢设备、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年产15万吨的化肥设备和年产75万吨的煤矿设备,能生产万吨巨轮、大型电子计算机、高精度数控机床等产品……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到来,上海制造业又是最先接受洗礼。第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建设项目宝钢、中外第一个合资轿车项目上汽大众,都在上海落成。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工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占全国6.9%,财政收入297亿元,占全国10.2%。在冶金、汽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上海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工业企业。
之后上海迎来了浦东开放的历史机遇,高楼崛起和经济腾飞,种种辉煌璀璨夺目。但光辉背后,上海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阵痛期”。
1989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上海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城市布局比较紊乱,空气和水源污染比较严重,人口超密度负载,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报告时说:“上海人需要警醒,需要有进一步改善上海面貌、振兴上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上海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呼之欲出。
1993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确定汽车、通信设备制造、电站设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家用电器为上海6个支柱产业(后调整为汽车、电子信息、成套设备、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生物医药),同时,投资和引导外资重点也向新兴产业显著倾斜。
至今,这6大支柱产业都是上海工业产值的中流砥柱。
“3+6”全新升级
“三大先导产业”这个词,正式出现是在2020年底上海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
具体而言,就是“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简称“3+6”。
其实这三大先导产业,并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如生物医药产业,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区各建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专事研制疫苗、血清抗毒素等防疫制品,上海便是其中之一。从当年研发疫苗、抗生素等医药产品开始,上海医药产业发展到现在的每年近2000亿元工业产值。
集成电路产业在上海也是基础深厚。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先生的推动下,上海兴建了国内最早一批的半导体产品生产工厂。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走向中外合资阶段。其中最为典型的企业就是1988年上海市仪表局与上海贝尔公司合资的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集成电路企业,建成了中国内地第一条4英寸芯片生产线。其坐落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也是国内最早的半导体开发区。
1992年,小平同志曾到上海贝岭视察,并在高倍显微镜下观看芯片。
听起来最先锋的人工智能产业,在上海的发展也已有30多年时间了。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成立时,人工智能就被列为其重点发展10个领域之一。
根据当年《解放日报》的报道,园区正式挂牌仅两个月,就接待了国内外来访者230多批,签订30个项目协议,打响浦东科技发展“第一枪”。
现在,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350家,产值为3800多亿元,约是五年前的三倍。产业人才更是达到了23万,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做时代的领先者
“高科技”其实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曾经的先进技术,在时光流逝中也会变成落后产能。
一次次调整中,上海产业发展的目标,永远是做时代的领先者。
在2020年《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是此次规划的亮点和重点。其中,三大先导产业作为“先锋队”,是突出体现上海制造承担国家战略、体现高端引领功能的细分领域。推动上海制造业高端化目标不言而喻。
一方面,上海的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城市工业发展需要与城市功能相平衡,必须要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另一方面,探索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也是上海的使命使然。
产业结构怎么变化,常人无法感知。从现在每年上海的统计公报中,能够捕捉一些蛛丝马迹。几乎每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都在高速增长,近5年年均增长率接近10%。质变引发量变,当产业政策无法继续支撑产业进步,结构性调整就会提上日程。
复盘一下,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就像爬楼梯一样,到了一定节点,就会上一个台阶。每次向下一级台阶冲锋时,上海都会于将最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到台前,引领产业的整体转型。
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产业升级模式也是一种对中国工业化路径的超前探索。
历史告诉我们,以高端引领为抓手、产业创新转型为切入口,是培育产业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对一个园区是这样,对一个城市、国家也是。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看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在上海GDP中占比或许不算庞大实盘股票配资平台,但它们代表着“上海制造”的未来,也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未来。